貴州遵義民建會員關曉溪獲評2022年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
||
作者:民建遵義市委 信息來源:民建中央網站 發布時間: 2022年06月06日
分享到:
|
||
關曉溪,博士,遵義師范學院教授,民建會員,遵義市民建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2022年被評為“遵義市最美科技工作者”。貴州省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千”層次人才、貴州省“三區”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員)、貴州省辣椒發酵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遵義市辣椒產業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遵義市服務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員、遵義市智力支邊專家庫專家、遵義市喀斯特土壤特色蔬菜高效栽培創新人才團隊帶頭人、貴州師范大學和貴州財經大學碩士生導師、國家花卉園藝師。 多年來他致力于貴州山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特色作物栽培技術、蔬菜栽培生理及設施高效栽培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切實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立足貴州本土展開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為貴州山地蔬菜栽培提供了系統性、針對性理論和實踐支撐;出版獨著1部,以第一作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0余篇,涉及辣椒、高山冷涼蔬菜、水稻等貴州特色作物。研發關鍵技術,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深耕遵義大地,為農業插上科學的翅膀 2016年作為校服務地方農業專家團隊的一員,奔赴桐梓縣高山村開展技術扶貧,由于當地何首烏種植合作社面臨技術匱乏、資金短缺的困境,隨時為種植戶解決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高山村的何首烏種植產業由2017年的300畝發展到2018年的2000畝,種植農戶實現連年增收。針對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的遵義地區實際,優化設施大棚工廠化育苗基質配方,高效利用水肥調控措施,結合設施大棚光溫管理措施,建立了適宜遵義設施大棚的高效低成本工廠化育苗關鍵技術體系,為播州區、綏陽縣、余慶縣等地的蔬菜、辣椒產業帶種苗生產提供了技術方案。針對貴州高山蔬菜生產存在的養分脅迫、土傳病蟲害等問題,篩選優勢抗性品種,研發關鍵土壤改良配方,形成了“標準化種植—養分均衡配肥—綠色病蟲害防控—蔬菜周年生產”良性生態循環體系。2019年在綏陽縣蒲場鎮等集中連片區域建立特色蔬菜全程種植示范基地,自費為其提供10000株種苗以及價值3萬元的農資, 核心示范區實現周年產值增長。親赴基地現場指導,在為種植大戶運輸種苗過程中,由于路面施工發生交通事故,在本人無大礙的情況下,仍堅持將種苗送至基地并開展指導。開展的相關研究為以貴州為代表的設施園藝、山地蔬菜栽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術,取得了顯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推動地區農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助力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長期服務山鄉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農業科普和技術推廣。以“課堂教學+田間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分別為遵義市農技管理人員、高素質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等各級各類人員開展農業技術培訓。2018至2019年期間,作為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核心骨干,擔任省級科技特派員桐梓縣團長服務高橋鎮,對1000畝早熟蔬菜基地以及2000畝訂單種植辣椒的生長,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進行技術指導,助力脫貧攻堅。2021年是實施鄉村振興策略的開局之年,作為遵義市服務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員,服務紅花崗區深溪鎮高坊村。將精準配肥為主體的配套技術引入果樹種植,通過全面落實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建立精準配肥體系,結合病蟲害防治、提高座果率和果實品質相關技術,以及綠肥培土措施,形成具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提質增效技術體系,帶領高坊村走上了一條高校助力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創新型發展道路。 |
||
|
||
|
||
責任編輯:張晶 | ||
民建中央網站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民建中央”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民建中央和民建中央網站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如有需要鏈接轉載或其它方式調用者,請注明摘自“民建中央網站”或相關字樣。 ② 凡本網未注明“來源:民建中央”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進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參考,我們不作任何承諾保證,不承擔任何的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民建中央",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地址:北京朝陽門外大街吉祥里208號(100020)
您是我們的第個訪問者,備案號:京ICP備20025212號
版權所有民建中央制作維護民建中央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