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力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
||
作者:民建廣東省委 信息來源:民建中央網站 發布時間: 2022年09月05日
分享到:
|
||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長期深耕細分市場,創新實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術,處于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對補鏈強鏈、解決“卡脖子”難題等具有重要支撐作用。近年來,國家以及各地越來越重視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2021年1月,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中央財政將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三批重點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目前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情況 1.“小巨人”企業數量較多。截至目前,全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已達4762家,其中浙江省470家,廣東省429家(含深圳169家),江蘇省285家,上海市262家,北京市257家,我省擁有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全國排名第二。 2.區域發展不平衡。廣東排名前六的深圳、東莞、廣州、佛山、惠州、珠海等市共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87個,占全省90%以上。同時,深圳、廣州、東莞等帶動示范作用明顯。例如,深圳從普惠金融、人才培訓、管理診斷等方面著手,出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遴選辦法。廣州擬出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五年行動方案。東莞出臺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遴選辦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實施方案。但是,其余地市發展還存在短板,均未達到10個,6個地市為1或0個。 3.從細分行業分布看,與全國呈現的“6789”特點相似。超六成屬于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基礎等工業“四基”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九成集中在制造業領域。 二、政府公共服務存在的不足 1.政策同質化明顯,普遍缺乏針對性。各地市制定出臺的中小企業政策,同質化較為明顯,區域特征不突出,政策內容主要是圍繞資金支持。從企業反饋的意見建議來看,政策針對性與企業需求不十分匹配。 2.公共服務模式單一,實際服務效果不理想??v觀各地在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舉措上看,除認定扶持一些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外,普遍存在“短平快”的資金扶持、舉辦活動(論壇)、培訓等措施為主導的服務模式。暢通的公共信息、發展機會獲取的渠道相對缺乏。 3.公共服務產品支撐仍顯不足,與中小企業發展所需仍有距離。各地政府缺少在給予公共信息、市場發展導向、項目合作等公共服務方面的總體設計和謀劃,導致很多中小企業接受公共信息不對稱、不及時,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對國家政策、經濟和市場發展方向的判斷,而成本及風險因素導致眾多中小企業不敢、不能創新。 三、相關建議 1.政策設計要切實做到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出臺政策要充分了解企業訴求,聽取有關行業協會和專家意見,結合當地發展特點、圍繞突出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可從“小切口”政策入手推進,力求“對癥下藥”。 2.找準市場準入的結合點、切入點。在政府推出的重大項目、打造的重要產業鏈中,讓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充分的市場參與、合作競爭的機會?,F在各地都在打造“鏈長制”工作,如廣州推出21條鏈,涵蓋了一、二、三全產業各重點行業領域??勺尭嗟闹行∑髽I參與產業鏈的發展,在專業化、精細化領域實現有效的配套與整合,真正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3.加大公共服務建設的投入,打造公共服務“超市”。建設線上和線下公共服務超市,就咨詢、培訓、對接、參與研發、技術檢測、實驗室等設計開發系列公共服務產品,一對一提供服務,有效解決中小企業在創新研發、技術檢測、產品試驗等投入大的顧慮,降低企業在財會、法律等的成本。 4.融通政府數據共享、大數據應用等手段,打造公共信息發布、對接平臺。充分利用現有信息技術,整合政府各部門間的公共服務數據、資源,打破部門信息“壁壘”,讓公共服務信息更透明,信息內容更完整、更全面。同時,對于成熟的領域可發布一些指數,引導和幫助中小企業把握產業、行業發展趨勢,做好研判。 5.加大關鍵要素支撐,打通各要素間的融合通道。以財政資金獎補專精特新企業為杠桿,推動企業積極對接資本市場,發揮期貨交易所功能,拓寬企業融資途徑。推動企業土地要素的保障機制,探索建設專精特新企業產業園,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搭建專精特新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產學研合作平臺,推進引智、引技、引才,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運用。 6.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政務環境、市場環境、創業環境。充分利用官媒、網絡平臺等,結合中小企業論壇、中小企業服務日等主題進行廣泛宣傳,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充分利用APP、數據共享等,優化政務服務一體化建設,為企業在注冊、減材料、少跑路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化服務。提升市場規范和管理水平,依法維護和保障市場公平競爭,不擾企業、不阻企業,讓企業在公平、法治的市場環境中發展。 ?。ù宋臑槊窠◤V東省委在廣東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上提交的集體提案) |
||
|
||
|
||
責任編輯:張晶 | ||
民建中央網站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民建中央”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民建中央和民建中央網站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如有需要鏈接轉載或其它方式調用者,請注明摘自“民建中央網站”或相關字樣。 ② 凡本網未注明“來源:民建中央”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進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參考,我們不作任何承諾保證,不承擔任何的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 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民建中央",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地址:北京朝陽門外大街吉祥里208號(100020)
您是我們的第個訪問者,備案號:京ICP備20025212號
版權所有民建中央制作維護民建中央信息中心